金年会医生提醒:心衰需加强自我管理 早发现早治疗
金年会  新华社长沙11月26日电(记者姚羽)11月26日是第10个“全国心力衰竭日”。专家介绍,冬季有多种情况可能诱发心力衰竭,需要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发现相关症状及早就医。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副院长、心内科专家钱招昕介绍,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其表现为心脏无法充分泵送血液。“尤其在冬季,人体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增加,心血管疾病患者容易诱发心衰。”   “很多人对心衰的危险性认识不足。”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执行院长、心内科专家唐惠芳说,心力衰竭是一种慢性疾病,晚期患者死亡率甚至超过恶性肿瘤。   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专家从三个方面给出建议:   首先是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唐惠芳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等基础病的患者;有使用心脏毒性药物史、酗酒史的人群;具有风湿热史或心肌病家族史的患者,这些人都属于心衰高风险人群,需要格外警惕。”   其次是坚持规范化治疗。“心衰的治疗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学科合作。”唐惠芳强调,治疗过程包括急性期救治、慢性期用药优化、并发症管理等多个环节。“特别要注意的是,治疗要贯穿住院前、住院中和出院后的全过程,还要配合运动康复、生活方式改善和心理支持。”   第三是做好自我健康管理。“限制钠盐摄入、合理饮水以及适当运动是心衰管理的关键环节。”钱招昕介绍,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冬季尤其要注意保暖、预防感冒,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劳累,以减少心脏负担。
金年会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铁根全:以“匠心”守“初心”
金年会  新华社兰州11月27日电 题:铁根全:以“匠心”守“初心”   新华社记者王朋、范培珅、张智敏   初冬的河西走廊,最低气温已降至零下10摄氏度。走进甘肃省金昌市的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生产车间,近千套设备轰鸣,电镍生产如火如荼。   胸前佩戴着党员徽章的铁根全正带着工人们进行日常检修。他在一套设备旁驻足片刻,随后用一把螺丝刀抵住设备末端,俯身仔细听,转头叮嘱身边的工人,“噪声偏大,减速器缺油了,抓紧处理。”   50岁的铁根全是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综合班班长,自1997年参加工作以来,他一直专注于电镍生产线各类设备的维护和保障,练就了一身“望闻问切”的本领。   11月15日,在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铁根全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镍,有“工业维生素”之称,是航天航空、医疗、能源等领域不可或缺的原料。1958年,在金昌市发现的一块“孔雀石”揭开金川硫化铜镍矿的面纱,推动我国逐步摘掉了“贫镍”的帽子。如今,依托金川集团的金昌市已成为全国最大、世界领先的镍钴生产基地。   铁根全所在的镍电解三车间,拥有可溶阳极电解镍和不溶阳极电积镍两条生产线,承担着公司三分之一以上的电镍产量任务。   不溶阳极电积镍生产线是金川集团独立研发的,具有生产流程短、成本低、效率高等优点。“起初,由于设备和生产工艺缺乏有效匹配,电积镍生产线故障频发。”铁根全说,项目试生产阶段,核心设备的检修维护缺乏可借鉴的技术和经验,关键设备加压泵的作业效率不足50%,特别是加压泵供料,时常受水锤、脉动影响,致使生产线停车。   11月15日,在金川集团镍钴有限公司镍冶炼厂镍电解三车间,铁根全(右)指导徒弟检修设备。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 摄   为了攻克这一困扰企业多年的问题,铁根全和技术人员经常吃住在车间,通过查阅大量资料、反复琢磨试验,最终自主研发出了一套空气缓冲装置,使加压泵的作业效率提高至96%以上,确保了生产线长周期平稳运行。   这次技术突破过程,铁根全敢于担当、勇于尝试。但多年的磨炼也让他深知,企业发展的动力离不开技术创新与人才培育。“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可以走得很远。”   2013年,以铁根全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成立。铁根全主动担起了培育发展创新团队的重任。   镍电解三车间综合班的吴富年刚入职便成了铁根全的徒弟。“起初遇到故障,我有畏难情绪,铁班长便手把手教我具体操作事项。”吴富年说,铁班长时常勉励大家,知识不够可以学,技术不熟可以练,只要踏实用心,脚下的路永远是坚实的。   11年来,铁根全先后为企业培养了20多名工程师和技师;他带领的班组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创新百强班组”“甘肃省创新型班组”等多个荣誉称号;他领衔的发展创新团队获得40多项专利、60多项创新成果。   4月28日,2024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在京举行,铁根全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当工人就要当个好工人,当能揽‘瓷器活’、能解决‘卡脖子’难题的好工人。”20多年来,铁根全一直这样勉励自己,也鼓舞着越来越多的年轻员工。现在,他和团队开始了新的“探险”,向电积镍品级率提升和萃取等难题攻关。
金年会第41次南极考察:南极中山站的“生命之水”从哪里来
金年会  水是生存要素之一。在中山站,队员们喝的水从哪里来的呢?   在中山站区的西南高地上,远远地能看到冰面上有一个绿色的半球形建筑。队员带着走近了才知道,中山站的生命之水就在这片冰面下面。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队员张方根:前面这里有一个淡水湖,相当于是雪水融化的,形成了一个淡水湖,常年都有。表面它是冻住的,底部没有冻。这个叫莫愁湖。站上用的水都是从这个湖里过来的。   虽然南极洲上覆盖着巨大的冰盖,组成这些冰盖的淡水资源占据了地球淡水资源的70%以上。但是在南极,很难利用这些淡水资源。目前,南极大陆全境分布着约20个国家的近40个全年科考站,还有运行维护的夏季专用科考站。但并不是每个站都有合适的淡水湖,有的需要通过海水淡化来取水。在中山站,有了莫愁湖,队员们确实不用发愁了。即使是冬天,湖底下的水也不会冻住。   湖心泵房内的温度常年保持20度左右。为了掌握冰下淡水的情况,队员们还会定期来测量冰厚、水位和水质。莫愁湖的水从泵房抽上来,通过这些管路,一直延伸送到发电栋。这些管路里不仅装有保温层,还有电加热,确保水不会被冻住。   在发电栋,不仅有水处理房,还有锅炉房,这样莫愁湖的水在这里就可以进行热交换,供到越冬楼和厨房等,水龙头出来的水就都是温热的。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队发电班班长张冬:我们相当于一个小城镇,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金年会新华全媒+丨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创造新纪录
金年会  新华社乌鲁木齐11月27日电 题: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创造新纪录   新华社记者顾煜、戴小河   初冬时节,准噶尔盆地东部已是银装素裹,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内一派繁忙景象。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在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和吐哈油田的共同努力下,今年至今,这里的页岩油产量已超百万吨,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迎难而上 石头里年“榨”油超百万吨   99.7、99.8、99.9……随着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中控室的大屏幕上数字慢慢跳动,工作人员各司其职,或紧盯屏幕,或仔细核对,当数字变为100时,中控室内气氛热烈,这意味着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成为我国首个年产突破百万吨的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11月24日,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两名工作人员正在观察生产井压力,保障页岩油平稳生产。新华社记者 顾煜 摄   页岩是如书页般层层分布的岩石。页岩油是附着在页岩石或者缝隙中的石油,属于最难开采的油之一。因此,开采页岩油,在业内也被称为从石头缝里“榨”石油。   我国页岩油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松辽、准噶尔、四川、渤海湾5个大型盆地和柴达木、江汉、苏北等8个中小型盆地。准噶尔盆地页岩油资源主要分布在吉木萨尔、玛湖、五彩湾—石树沟三大凹陷区,总资源量超30亿吨。   “准噶尔盆地的页岩油主要以陆相为主,相比北美海相页岩油,其连续分布面积偏小、成熟度偏低,开发难度极大。”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地质研究中心副主任陈依伟介绍,2020年,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复函同意设立我国首个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   吐哈油田准东采油管理区总工程师孙辉辉表示,尽管曾被一些外国专家认为在这里开采页岩油是“天方夜谭”,但经过多年持续技术攻关和迭代升级,示范区页岩油年产量增长显著,为国内非常规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了技术借鉴。   创新模式 寻找页岩油开采“金钥匙”   在国外,把含油性好、开采价值大的页岩油优质储层称为“甜点区”。吉木萨尔页岩油开采难,难在储油层之深,更难在“甜点区”之薄。在这里,储油层平均深度达3800米。深藏其中的“甜点区”如同波浪般起伏分布。   11月24日,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工作人员在页岩油联合处理站工作。(张睿 摄)   “页岩油储层就像是地下长长的‘夹心饼干’,‘甜点区’就像夹在中间的‘奶油层’。在钻井过程中需要控制钻具横向沿着‘奶油层’去钻,增加与‘奶油层’的接触,后期才能产出更多页岩油。有些‘奶油层’不是直的,或拐弯,或向上拱起,或向下折叠。”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工艺研究中心副主任鲁霖懋说,穿越“奶油层”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优质储层识别,“既然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那咱们就自己去探索。”   科研人员一次次“头脑风暴”,一次次实地试验,终于探索出一套页岩油开采的理论和技术体系。   “没有先例,就创造先例。优质储层识别技术得到突破。”鲁霖懋说,此外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示范区开采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绿色智能 页岩油开采更加高效环保   车行茫茫雪原,路两边不时出现的集装箱式小房间吸引着人们的注意。   “这是我们采油的无杆泵,取代了传统的‘磕头机’(游梁式抽油机),将数千米之下的页岩油源源不断地输送至地面,单井能耗显著降低。”新疆油田吉庆油田作业区员工孙鹏科告诉记者,如今随着油田数字化转型,生产运行实现“无人巡检+故障维修”,大大减少了人力劳动,“目前我们的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单井全覆盖,依托物联网技术,无杆泵采油平台的温度、压力等参数,会自动传输到中控室,实现了无人巡检。”   在改变传统采油方式、从根本上改善能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同时,示范区还持续推进一系列技术革新,不断实现废料无害化处置与循环再利用。光伏发电与油气开采结合、二氧化碳驱动采油……一项项举措实现了页岩油开采更加绿色环保。   目前,我国已成立3个国家级页岩油示范区,包括新疆吉木萨尔国家级陆相页岩油示范区、大庆油田古龙陆相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   “希望通过我们推动页岩油增储上产的实践,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贡献更多力量。”陈依伟说。